達摩二入四行

07.09.2018 11:59

 

【達摩大師 二入四行觀】

 

     根據景德傳燈錄的紀載,達摩祖師是西方印度的第二十八代祖師,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跟悉達多太子一樣,都貴為一國之王子,那麼他們為何會願意拋棄繼承王位,而去出家修行呢?這一點先留待大家思考看看!達摩來到中國後,開創了中國禪宗,我們尊稱他為禪宗初祖。

       這一篇二入四行觀,無論是否為達摩祖師所言,基於「依法不依人」的立場,個人認為此篇的內容值得大家研讀了解。

     基本上,二入四行此篇文章不會很長,但是相當的重要。因為它也把我們禪宗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跟事的部分,一起把它談出來。

 

入道有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我們想契入真理實相,有很多的路徑與方法,所謂:「法無定法」,如同我們想要進入高雄市區,有很多條路都可以進入一樣。西諺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古代禪師也曾說:「條條大道通長安」,都是這個意思。因此,是否能夠契入真理實相,是比較重要的,而不是在山頭或法門上去分別計較;但是,也不是都不要任何一種法門,總是必須有一個媒介,讓自己可以去練習,而我們在方法的練習中去體會到真理,這也是所謂的「藉假修真」。在此另提,其實應該是「藉假『歸』真」,因為真理不需要修,它原本就是真理,若還要修整的,表示不是真理了;而真理是根本,究竟實相是一,而方法媒介是一切的方便,而我們從未離開過真理,也未曾離開過自己的本心,只是一時迷失了,所以我們現在才需要藉由某種方式去回歸到自己的本心而已,這也是《金剛經》所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是一,為何會有差別?因為諸位賢聖為了要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而應機應緣應根開展出不同的善巧方便,以讓眾生可以藉此方便而回歸自己的本心(真如無為)。

       這些種種八萬四千法門中,簡要來區分,不出二種類別:一種是自理體上去體會、直接契入;另一種是自生活實踐中去感受、體會。

       這在天台《小止觀》中,智者大師將所有的法門分為止與觀二類,其中以正修行來說,又分為坐中修與歷緣對境修。坐中修可以視為理入,為何?很多人以為理入是指自理論上去契入,認為看書即可入道,事實上不然,因為很多人看了很多書,增長了很多知識,但是當境界現前時,常常還是落於意識上的慣性而行,所以就會有種莫名的感覺:明明就是知道,可是為何就是做不到呢?原因就在於沒有行門—訓練方法。

       理入,這在禪宗來說,也可以說是參禪而入,在行住坐臥中不斷地去參究,等用功到因緣時節具足時,即可真實契入理體;也可以是默照禪,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去感受我們的本心,綿綿密密地去體會,有天因緣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就會跟真理本心相融了!如此才是真正的理入,而非只是看看書籍、懂了一些理論或在意識上知道而已!

 

那一開始我們看此段,達摩祖師一開始就講,想要悟道、體會到究竟的真理實相,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性二路。但是,要而言之,也就是說以精要來講、簡單來說、大體上、以架構上來講,有兩種:一個就是從理而入,另一個就是從行門而入。所謂理入就是說,在心法上、在觀念上,直接能夠直接契入真理實相,這個可能需要比較利根器一點;那我們都是一般人,可能大概要從行入而入。行入就是說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或者說從我們的整個舉手投足之間、行住坐臥之中,深入去感受去體會,才能夠體會到究竟的真理實相這樣子。

所以再來它就分開來講,第一部分就是講理入。後面行入它就分四個部分:所謂的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跟稱法行這四行,大部分簡稱二入四行。二入就是指理入和行入。一個是說從理體而入或說心法而入,一個就是所謂的行門或是事修,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理入,所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這裡必須跟大家說明所謂藉教悟宗,藉就是透過,所謂透過我們的言教或身教指導,以及善知識的引導,這個教,當然就是說以釋迦牟尼佛,以佛教來講,是指釋迦牟尼佛,他所流傳的三藏十二部經這些東西,還有祖師的一些論,再來就是說,善知識的一個語言文字,言教。透過這些來讓我們自己可以去體會,悟宗,體悟到我們最究竟的宗旨或心要的部分。然後,這裡怎麼知道說我們有體會到那個究竟的部分呢?就是在後面這兩句話,要能夠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所謂含生就是所有的眾生,同一種真性,就是說同樣都具有真如本性,而且要深切地相信,而不是淺淺地相信或一般只是觀念上相信而已,所以一直在談後面這兩句話,其實可以一直來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所講的那兩句話來看待,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我們看,前面所謂深信的部分,是我們自己要能夠很深切地打死不退的那種深切信心,所以就是說為什麼祖師-憨山大師他在他的語錄之中也有寫過,我們人初學佛法修行有三個很大的疑惑,一,我們疑什麼? 我們疑人,我們不相信釋迦牟尼佛,也不相信我們所接觸到的法師和那些善知識,再來就是疑什麼?疑法,懷疑這個方法可不可以讓我體會到或是有所獲益,所以我們一邊用一邊懷疑,當然就不能懇切和不能紮實地用功,第三個就是疑自己,疑己,我們不能深信我們跟諸佛眾生都有同一種佛性,在這裡就是在講,所以一定要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只是說為什麼我們沒辦法體會得到,因為客塵妄想所覆,就像我們常在舉例的,鏡子它被灰塵給遮蓋住了,所以就顯現不出它原有照明的功能。可是呢,照明的功能它還是如實存在,只是說遮住了就沒辦法顯現,就像我們常在講的比喻,像月亮啊!對不對,一樣啊,它也是在那邊放光,可是它被遮住了,烏雲蓋頂,就看不見啦!光明就透不出來,可是它光明有消失過嗎?沒有。這就是,沒有消失是在前面所謂的同一真性,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皆有佛性,我們的真如本性,不生又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不會消失,可是就是說,我們要能夠有修行把客塵妄想煩惱給去除掉,執著給去除掉,我們才能夠真正的起用,兌現其妙用,所以為什麼要講到真空才能起妙有,妙有才能顯現出真空,不然我們的空只是偏空而已,更何況是執著在事相上的迷惑的生滅法,那更不可能,所以我們被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現本來的自性光明!


 

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如果能夠捨妄歸真,這邊所謂的捨妄歸真就像我們在講的要返璞歸真就是回歸到本來就有的真如本性,回歸到我們佛教所講的真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回歸到最究竟的!


而那個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所起的那些妄想執著-生滅心,所以我們要如果以金剛經來講,就要能夠用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以變成說我們不會被外塵,這些塵境以及我們內心意識無明煩惱所現前的那些相給困惑迷惑,能夠不會在那裏面迷惑,然後回歸到自己本具的真如自性,那凝住壁觀的意思就是安定、安住,這個以我們禪宗的講法叫做保任、保持、安住在那裡面,壁觀呢?有沒有一個觀?這個就是說,要像牆壁木石一樣如如不動,然後去體會觀察這外境的一切生生滅滅,而不是說像木石一樣,像有的人學禪只有學到禪定而已,打坐要坐多久,跟木頭人一樣,很多人修行也是這樣,本來很活潑的人,修行到最後都變成呆板死板,沒辦法起作用,不能起作用我們跟木頭石頭有什麼差別,因此這裡所謂的壁觀,是在講說我們要清清楚楚,如同那個牆壁或者木石類似,但不會被這些境界所動搖,這就像默照禪一樣,面對一切境界,內心不亂不動,但是對於一切境界清清楚楚而能應機應緣而開展。

無自無他,就是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境,心境一如凡聖等一,等一的意思就是平等一如,這個在牛頭法融,四祖去找他的時候,不是在石頭上寫了一個佛,然後他就不敢坐下去,然後就跟他講說我們還有這個在,所以那時候就開始跟法融開示,就講在本心理體上是無聖無凡,凡聖的觀念是我們的意識所分別出來,自己跟他人一樣,也是我們所分別出來的,因為我們有一個我,所以就會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迸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在講,第一步一定要破我見,我見我執,所以第一個我們常在講一定要體會得到人無我,然後再來更深入地就是體會到法無我,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法,在金剛經的部分都已經有詮釋過了,後面可能還會再講到,然後堅住不移,堅住在哪邊不移?在那個真如本性的部分,如如不動,不會越有所偏移,不會偏差,更不隨文教,所謂不隨文教的意思就是說,我不會又被文字語言給迷惑了,所以很多我們禪宗的祖師開悟之後常常會講的一句話,再也不會被天下的和尚的舌頭給騙了,這個也有這一點意思,因為我們要清楚知道,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說法四十九年,他是為了要引導每一個、每一種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器,然後體會到那個最究竟的真理與究竟實相。所以變成是說他講出來的方法或方式,他會用很多種不同的角度來談,那我們只是其中的一種,或者甚至是說其中的一兩種,那我們怎麼試,有很多法不是我們所需要學的,在還沒真正悟道之前,我們不一定要認識到那麼多,我們認識到一個讓自己獲益相應的方法,這樣子就夠了。然後,體會到最究竟的真理實相的時候,我們要在開展出來的時候,那時候才是真正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沒有見道怎麼修道,我們沒有悟道,我們沒辦法體會到所謂的根本智,我們就沒辦法再起後得智,不然變成我們一開始就在學方便有的沒有的,學了一大堆,沒有一樣用得上,其實這個在祖師的傳記裡都有提到過,有些祖師他生病了快死了,後來才在那邊念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什麼的一直念,就是心還是會慌,覺得沒有什麼用,所以後來就開始跟佛菩薩祈求了,說我病好之後一定要好好修學禪宗,了知這個根本大事,所以這個就是說我們不要一開始就迷失在這個文教的部分,那我們悟道之後,我們應該能夠透析這些文教的方便而已,怎麼去接引又不會落入在那裡面,這個以前有一位藥山惟儼禪師他有一天在看經,他徒弟看到時就問禪師:師父,師父,我們平常都叫我們不要看經,你怎麼自己在看經,那我是否也可以看呢?!師父就跟他說:「我看經是遮遮眼的,你想要看喔?等你可以把牛皮看得透的時候再來看!」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到那個層次,不會被這些語言文字相所迷惑,到這邊就是所謂的跟理冥符,契入,在不知不覺之中,才可以跟這個真理究竟實相契入,沒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這兩句話可以講說是理入的準則,無有分別,寂然無為,這個可以把它被起來作為一個座右銘,這個以前我也一直在談,為什麼我們會有分別,我們我對不對,他或者是說眾生啊,此岸彼岸的差別,那是因為我們的意識的我跳出來之後,在切割的,所以我為什麼常在講,所謂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是放下哪一把刀,不是那個有形的菜刀斧頭還是武士刀,而是我們意識的切割分別的刀,意識刀啊,所以就是說我們可以放得下那個意識的分別,那就是轉識成智,因為我們知道一切都是平等,凡聖等一,無自無他,然後,再來後面就是所謂寂然無為,寂然就是在講本體的一個狀態,無為,沒有一定要做什麼,也沒有刻意我一定要幹嘛,因為我們真的可以無我分別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有執著相,當我們沒有執著相,我們就不會刻意要起用,而是應緣而顯,有緣我就開展,沒有緣我就寂靜,安然自在,這才叫做理入。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後面的部分就是所謂的行入,行入,這個所謂一般人比較用得到,很多法師比較會談這部分,而這部分其實我們如果以所謂心法和行法,以理跟事來講,行入就是算事修,理到底有沒有透,有沒有到究竟的狀況,就是看我們事相上的顯現,所以其實有時候我就常在講,理跟事,心法和行法要互相交叉,互相去交錯檢視,透過事相上的歷練,去檢視我們自己哪裡有沒有卡住,有沒有衝突,是不是不夠透,不夠透表示我們觀念心法的部分還沒有到達最究竟,不然我們怎麼沒辦法在事相上透過,對不對,所以這個就是說,至少一次我們就是提升到所謂的理事無礙的部分,因為我們沒有切割成兩邊,一開始就是理事,心法跟行法要一次就是互相融入,不要在那邊唸書唸過了再來學技術,不用這樣子,其實同時都可以運用,而且講實在的,我們現代人起修的晚,所謂起修的晚,就是到年紀很大的時候才開始修行,有時候真的是人生無常,時間夠不夠用,就算我們自己夠用,還有沒有餘力去幫助別人,這個都是一個問題,何況修學佛法說簡單很簡單,說難也要搞很久,所以這就是說,這個的意思就是說大家要把理入和行入一起融入。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曰: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現在看報冤行,報冤行就是說,在受苦的時候就要這樣去感受,所以就是說報冤行我們大部分都是用在,如果我明明沒有錯,被人家誤會了,或者是說我明明做對可是人家又說我做錯,不白之冤一般講,所謂的蒙受不白之冤,怎麼會這樣,簡單講就是我們的業報現前,這邊就在跟我們講,修行,修道行者,我們受苦的時候不要想說我無始劫來,契本從末,契本從末就是說丟掉本有的,最究竟的那個真理實相,那個不生滅的,從末呢,就是跟隨那些妄心,追隨著塵境而跑,所以我在講那個就是法要的時候就在講,我們不要在枝節末端上去著眼,要能夠從枝節末端上回歸到根本處,這個本就是根本,末就是枝節末端,流浪諸有,諸有就是三有,在六道輪迴裡面,所謂三有就是說,欲界色界無色界,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這一段是講說,我們要告訴自己,簡單講就是說當我們蒙受不白之冤,或不順心不順利的時候,我們就要去懺悔,簡單講就是要去懺悔,我們不要又是怪東怪西,都是別人害我的,我們要去怪自己說以前真的是欠人家的,然後之前沒有跟人家結善緣,所以今天才受這種委屈或是說這麼不順遂,所以這個就是所謂的報冤行,後面是舉經,這本是什麼經我也沒有去查,這邊是說經云,逢苦不憂,我們如果碰到這些苦不會感到憂愁憂傷,識達故,識達故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了解到根本,這個理由這個緣由是怎麼樣,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這個我們常在講,所謂因果不昧,就是說因果,之前有種善因,這一世或者說未來一定會得善果,我們曾經種了惡因做了惡事造了惡業,未來一定會有惡果現前,什麼時候,就像我常講的,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什麼是時候,就是因緣時節,時間到了不想要都不行,想要也要不到,心意不到想要也要不到,所以這個說體冤,體會到這種冤冤相報的一個業報的道理,進道,所謂進道就是說道業上可以進步,為什麼?這個我們常在講的,就是那個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秧,甚至我們講不敢向外誇精進,這個就是報冤行的部分。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第二點就是所謂隨緣行,眾生無我緣業所轉,也就是說眾生所謂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東西,人的色身也是,我們那個意識也是眾緣和合而生,對不對,它本來沒有我,它如果有我就不會和合,所以就是說因為它是和合而生,藉由因緣而和合而生,緣業,這個業善惡都有,就是說攀緣到善業,或是我們的善業成熟了,善果就發了,發了之後,那個我本來是無我的,我們在裡面又生了一個我,就跟著善惡業轉來轉去流轉,所以就是輪迴不已。所以苦樂齊受皆從緣生,這邊的意思就是更跳脫了,跳脫剛剛講的,所以就是在受苦的時候,我們要想說反正這個一時的業報過了就好消了就好,好的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為什麼,因為那都是因緣俱和的,改天因緣滅了,好事也是就沒了,所以這裡就是跟我們說苦的時候我們也不要憂愁,樂的時候也不要高興太早,不然樂極生悲,所以我們要知道苦樂都是從因緣所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跟我剛剛講得都一樣,已經有詮釋了,所以我們以前有做善業現在善果出來了,就是宿因所感,今天才可以得到這個善果,可是當緣盡的時候,它就沒了,所以我們不要高興的太早,何喜之有,所以我們看喔,我們先從外面的所先把它拆掉,所謂拆掉的意思就是說,那個所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我們本來還是有一個我,本來是無我,可是已經生了一個我,這個我跟著外面的塵境在那邊流轉,後來我們先跟我們講這個外面的東西不了,不是不見,它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我們沒辦法把抓,這就像我們講的虛空花或者是水中月一樣,這個時候我們還有一個我的存在,所以從這裡一開始,因為這個能跟所是相互為因,互相依靠,有所就有能,有能就有所,所以當我們這個所拆掉之後,那個能沒能攀緣,它就止息,所以就是說得失從緣,得跟失都是在這個緣上面,可是我們的心呢,本心啊,心無增減,這個我不見了,因為我們所不見了,我們知道那個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來來去去,水中月,沒有什麼好把抓的,所以沒有什麼喜沒有什麼憂,那我們這個我就淡然,這個淡然就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心,回歸到真如本心的時候就可以體會到我們的本心沒有增減,好的時候它也一樣壞的時候它也一樣,所以沒有增減,所以喜風不動,講實在的苦中也不會動,所以冥順於道,所以才會隨緣行。冥順於道就是說在暗地裡它也是順於真理究竟實相,什麼叫真理究竟實相,因緣生因緣滅,一切都是緣生的緣起的,那既然是緣起,就有緣生跟緣滅,所以就是說我們也沒有什麼好痛苦的,或者是好快樂的,為什麼,因為一切都是隨順因緣,隨順因緣就是前面有講,有緣的時候我們就開展,無緣的時候就止息就這樣子。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無所求行,這裡就是在講到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因為我們世間人都常常迷惑迷失,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事實上本心沒有不見過,只是我們沒有去體會得到,因為我們都合塵背覺,都跟著外面的業報流轉所以我們就迷惑了,業報業塵在流轉,所以我們就迷惑了,處處就貪,今天賺五十萬覺得還不夠,想說下一次可不可以賺一百萬,或是這一次跟人家搶購到什麼名牌包,還是一出來我要趕快多收購幾個,這個都是求,或者說以我們人性來講,以世間法來講這是無可厚非,在真理的究竟實相來看,這個是一種貪,有貪就會有苦,所以我們後段來看,智者悟真,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體會得到究竟真理實相,簡單講悟真的人就是智者,理將俗反,應該就是說我們所體會得到的那個觀念那個真理,會跟我們所謂世間法的看法,世間的那個觀念會剛好相反,反過來,之前會想要求東求西,要東要西的,現在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求,安心無為,安心就是安住在本來狀態,我們也不會說刻意的要求什麼,要做什麼,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我們的這個身體隨順著整個因緣、真理,這樣子下去運作,一切都是空的,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樂的,萬有就是指所有的一切東西,眾緣和合而生都是空性的,所以哪有什麼到底也是空的,就像水中月一樣,就算有也是暫時有,不是真實一直擁有,其實這個有時候,對於我們人對東西來講,感覺上還比較容易做得到,如果講到感情的事情,夫妻父子母子親情或友情,這個部分很多人都很難做得到,事實上,這個要一步一步的去深入,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就像我之前有舉過一個例子,之前有一個師姐,每次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就覺得很孤單很寂寞,誰可以陪我們一輩子,沒有,我們就算是有先生有老婆,然後都不會死喔,不是我們先死就是他先死,誰陪誰,不用工作不用吃飯不用做事情,沒有人一直這樣黏著的,就算一直黏著我們也受不了,所以就是說有時候,這個就是人在情感上,因為我們的心,簡單講就是心不安定,心不能安定所以才要把抓,很多外面的東西來充填,所以我們看得到現代人,就算是沒有結婚,也要養一隻小狗小貓的,為什麼,想要抓,沒有人可以講話,對著小狗小貓講也是不錯啊對不對,排遣一下寂寞,當然這個比去做壞事好,比去那個夜店的什麼的,賭博喝酒吸毒,迷失在網咖裡面的那些人好多了吧!是對啦,但心也是不安定,只是說不一樣的型態而已,所以如果是真的要修行的人,我們一定要看清楚心的本然,本來的本質,所以所謂的見性開悟,我們若以淺顯來講,就是我們可以體會到認識到我們自己生命的本質,這個沒有很困難,生命也沒有離開過,所以就是說在這邊就在講,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就是說這邊的功德和黑暗,一般如果以淺顯來講,善惡業是一起都在我們身上,跟我們一起在跑來跑去,或者是說隨逐,我們到哪裡它就跟隨到哪裡,黑白夜跟隨著,我們講實在就是有那些黑白夜,所以才會在三界中輪轉來輪轉去,這一世善業清場之後,白天比較多我就昇天,清場之後黑夜比較多我就下地獄,對不對,就在那邊轉來轉去,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就是說我們這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法華經云:三界如火宅,把三界比喻成著火的房子,有這個色身皆苦,沒有這個色身就不苦了,這個就是一個問題,莊子曾經講過,還是老子講過,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因為我有身體,所以我才有很多有的沒有的痛苦跟憂愁,沒有身就快樂嘛! 無色界天不是沒有身嗎?他一樣也有時間性嘛! 如果我們真的是走聲聞緣覺聖當然就是在這裡,就要沒有身體,有身體所以苦啊!所以為了沒有身體所以不要來了,就不再受生,不受後有。這樣子可不可以,當然也不能說不行,只是我們只顧我們自己出去就好了,我們不想再乘願而來,這個當然我們走菩薩道,當然就是比較講,我們希望除了自己解脫離苦以外,還可以再下來廣渡眾生,那是菩薩道啊,一個長久的誓願,四弘誓願是走菩薩道一定不能忘記,眾生無邊誓願渡,甚至我們講地藏王菩薩,眾生未盡誓不成佛,所以就是說我們走菩薩道,本來就要有這樣的認知,不要只是想棄捨這個色身而已,一定要能體會到真理究竟實相的那個本然,然後好好在這一世把根基紮穩一點,下一世來我們就是乘願再來就不會再迷惑了。然後到達這個地步,此處,這個層次啊,故捨諸有,故捨諸有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有形有相的這些東西我們所想要的,止想無求就是說,把我們的妄想執著給止住安住,就不會想要求東求西的,然後這邊又再舉經證,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就是說舉這個經的這兩句話,有求皆苦,無求即樂,來舉證說無求是一個符合真理實相的真理行為,這個在我們所謂的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再來就是無作三昧,或者所謂的無形三昧,其實這個就是所謂的無求或無願的部分。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然後第四個就是所謂的稱法行,稱法行我們來看,性淨之理,目之為法。就是說一開始他是先解釋稱法行的法,什麼是法?本來就清淨的本性理體,而這個本自清淨之理體其實就是我們的覺性本來面目,也是眾生皆有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稱法行的稱是四聲ㄔㄥˋ搭乘著,順應著究竟的理體而開展之行的意思。

而我們剛開始如何體會呢?就是自前面所言的生活歷練中部分去體會深入此理體,然後再如實開展出來。那麼若我們有在學習方法,無論是念佛或參禪或持咒或誦經...等等這些方法,可以讓我們回歸到真理究竟實相本性的方法,回歸到清淨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一個法。

事實上,這個我們可以講說是方便法,就是說我們藉由這樣子的方法,然後回歸到最究竟的真理實相,我們的本性真理自性。下面他是以佈施,檀波羅蜜做一個舉例,所以他在後面就有講,檀施既爾,餘五亦然,所以就是說他這邊就在講說,此理可以讓我們回到究竟本來的性體,這個理,眾相斯空,這裡就很重要了,這個就是說,所有相皆是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空的,斯空,既然都是空的,他就沒有染沒有著,無此無彼,這個如果以我們所講的那個百法明門論的六種無為裡面,那個舉例,用什麼來舉例,就是如同虛空一樣,真如無為就如同虛空無為一樣,虛空中沒有分別,就像我常在舉例的,我們吸的這一口氣,是我們台灣的還是大陸的還是美國的還是哪一洲的,沒有啊。他本來就沒有分別,他有染著嗎?我們當然會講有空氣汙染什麼的,我們看虛空被汙染然後就少一塊嗎?沒有嘛!虛空從來沒有被染著過,這個就是我常在比喻的,我們有看過天空把一個雲給定在那邊嗎?讓他不會動不會變嗎?不會啦!我管我們颳風下雨還是萬里晴空萬里無雲,空還是空,天空還是空,虛空還是一樣,所以他不會染著。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就是說我們這個法,他跟眾緣和合而生的,是不一樣的,所以這裡的法指的就是最究竟的真理實相,為什麼一切的相是生生滅滅眾緣和合,可是它本身的性是空的,這個部分就是指法性空性,對不對,這個為什麼他有講離眾生垢故,我們覺得大便髒嗎?因緣合和的,大便很髒啊,是不是,以我們現在的觀念都覺得他髒,可是真理就在那裡面,我們有沒有看過人家專門在收雞大便的要做什麼,當肥料啊,我們覺得髒人家蔬菜水果的養分還要靠他,有機肥,不是這樣嗎,對不對,可是他在裡面變化,他那個法性有髒過嗎?沒有啊!對不對,真理實相裡面本來就沒有一個我,因為為什麼,就像我在舉例的,陳進興,殺人放火的人,被判死刑的人,難道他沒有佛性嗎?還是有啊。那他佛性就被汙染了嗎?還是他殺人放火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真理的存在嗎?沒有啊。真理一樣啊。真理一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不管我們怎麼樣他都不會變異,可是不能說他沒有變異就故意來做惡什麼的,這樣我們離他當然越來越遠,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一個我要做什麼東西,有沒有,本來無我啊,我們又立一個我,那當然就跟這個法,真理實相不能相容,對不對,所以智者能夠信解,可以相信而且可以了解,體會這樣子的真理跟道理,那就是所謂的稱法而行。所以法體無慳,就是所謂的沒有慳貪,就像空氣有誰規定誰可以吸誰不可以吸空氣嗎?沒有啊。有也是我們人規定的吧。沒有啦。隨便我們用啊,也沒有說我們不要用,對不對?所以我們身體生命還有財施,行檀佈施捨施,就是施捨去佈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這一段所謂三空就是我們講的,三輪體空,這個在金剛經就在講,我們若住相佈施,住色身香味觸法佈施;或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則非菩薩,因為我們掉落在有心著相而佈施,所以在這邊他為什麼會講說,要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一切都是空的,但為去垢,只是為了要幹嘛?把我們心上的塵埃給去除掉,前面不是有講,但為客塵妄想所覆,所以若我們不能很如實的去體會到,那麼就很難體會到無相佈施或三輪體空,因此這個部分就是說,當我們透過佈施,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然後順便在這個過程,除了自己體會萬法皆空之外,仍然要去引導眾生,度化眾生,而且又不取相,然後這個就是自利利他,然後也可以莊嚴菩提之道,在這裡可以莊嚴菩提之道,是別人在看的,我們自己在做的人說我是要來莊嚴道場,那表示我們又有一個我還有一個我們還有一個道場要來莊嚴,我們想要莊嚴個什麼,這在金剛經也是這樣子講,我們想要莊嚴道場,那麼莊嚴非莊嚴是名莊嚴,事實上,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要記得。主要都是為了要除妄想,才要修行六度,而無所行,重點是在這裡。行,心啊,我們的心方面,是無所行,我們沒有一個我在做,也沒有一個事情被我做,這中間也沒有一個東西沒有一個人被我幫忙,或是一個盡量要去完成的事,我們只是如是隨順因緣,而顯現而開展,大概就是講到這個部分。

其實達摩祖師二入四行,很簡短,可是事實上他把很多法要都濃縮在裡面,這個就如同我一直在講的,其實禪宗的心法準則其實很簡單,可是在於我們怎麼用心,去體會,真正去感受到,所以以理入來講,我們要能夠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一定要深信,若不能生起深信而疑東疑西的,如此當真的善知識現前時,不只懷疑善知識、或方法、甚至懷疑自己,如此真的會如所謂:神仙難救無命客!